从大数据分析到物联网技术,从节能改造到绿色转型,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机器人……当前,我国制造业更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面对全球产业格局深刻变革,中国制造正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实现传统产业固本升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工业大类。不少地区基于自身实际,努力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探索。比如,湖南省打造了智能制造的长沙样板,累计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1家,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3家、优秀场景38个。广东省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等方面提出多条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山西省作为传统能源大省,聚焦能源智慧转型、产业升级与适度多元发展的3条路径,构建了体现地方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基础薄弱仍是众多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大多数消费品制造业企业缺乏清洁、可访问的历史数据档案,包括以往配方、质量保证报告和消费者测试结果等。另外,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常常使用互不兼容的数据标准,这种数据分散化现状使得跨系统集成异常困难。中小企业还往往面临更高的转型门槛,陷入“转型成本高、技术能力弱”的双重困境。针对此,要多点发力,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让制造业越来越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方面,构建坚实的产业支撑体系。持续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工作,发掘培育掌握核心技术、深耕细分行业的专业化供应商。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动基础数据池、服务商资源池、解决方案及产品池三大资源池整合与共享,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从精准诊断到标杆打造的全流程服务。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以制造业企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推动地方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强化部地协同配合,统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
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规模与行业特点,精准施策,梯次推进。龙头企业应瞄准“灯塔工厂”建设,打造行业标杆。中型企业可开展“数字化诊断”,找出瓶颈环节,针对性实施改造。小微企业则可以从设备联网入手,借助政府补贴套餐,以最小成本迈出数字化转型第一步。相关企业应高度重视数据治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采集规范,打破内部数据孤岛,形成“黄金记录”机制。建立知识管理体系,防止机构记忆随着员工离职而流失。
此外,对消费者来说,要强化需求牵引和价值共创。企业应建立与消费者的持续互动机制,将消费者反馈融入产品设计与改进过程,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柔性生产。培育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新型制造模式,通过个性化定制、协同设计等创新模式,增强消费者参与感、获得感,提升品牌忠诚度。在政策制定上也应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促进数据流动利用的同时,完善隐私保护机制,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化环境。(王法涛)
【责任编辑:冉晓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