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拥抱”未来产业

2025月11月25日 72289

  被称为未来之城的雄安,寄托着人们的未来观。这座新城在拔节生长中着眼于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主动“拥抱”未来产业。

未来之城“拥抱”未来产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出明确部署,这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动力。

  近日,记者走访河北雄安新区,创新热潮扑面而来,未来产业正助力雄安新区向着高水平现代化城市迈进。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大局

  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下线……今年10月,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在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线。这家公司产线正式量产后,将具备年产100颗以上卫星的交付能力。

  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是典型的未来产业。2024年10月14日,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中国星网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依托中国星网这颗“主星”,雄安新区谋划了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商业卫星智造、空天飞行器4大赛道。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首批疏解的3家央企总部已入驻运营,1家央企总部主体结构封顶,400多家央企分支机构、4000多家北京来源企业实现落地。

  这是2025年3月19日拍摄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办公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4年12月出台的《雄安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着眼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率先培育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标志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生命科学、未来能源、未来产业科技服务三大新增长领域。

  走进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排排金属3D打印机全速运转,利用高强度激光将金属粉末“打印”成大型金属构件。公司副总经理尹海锋介绍,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煜鼎增材先于学校疏解落地雄安,生产基地规模实现成倍扩张。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华明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煜鼎增材将北京科创资源与河北产业资源有机融合,为雄安新材料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这是2025年6月17日拍摄的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当前,随着北京科技大学等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加快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第二批5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选址落位,雄安新区超前对接高校科技研发资源,加快汇聚高层次创新主体、承接原创性技术研发转化。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对接京津创新资源,引进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等科研机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融入北京中关村创新基因和集成服务,已汇聚科创企业215家;雄安高新区建设空天园、信息园、生物技术园、新材料园等产业园区,打造未来产业加速发展区……

  这是2025年3月17日拍摄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依托平台、聚合资源、构建体系,雄安正努力实现“找技术有高校、找场景有清单、找资金有渠道、找服务有专员”,催生创新种子加速破土生长,更好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标志性未来产业聚势成链

  作为一座正在建设的新城,雄安新区集中优势资源率先培育标志性未来产业。

  “雄安一号”的生产下线,背后是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的崛起。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耀中说,中国星网“链主”企业起到了“定锚”和“磁吸”的双重作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了稳定市场。

  这是2025年10月22日拍摄的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新华社发(孙文宾 摄)

  依托中国星网及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雄安已汇聚60多家空天信息领域企业,涵盖卫星制造、发射、运营、数据应用等,新区首个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正加快构建。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发展,具备18项卫星及载荷测试能力的卫星公共测试平台加快建设……

  在雄安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入驻雄安不到一年的雄安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忙着和产业园多位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享受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便利。

  “仅用三个月,公司就完成了签约入驻流程。免租空间、落地绿色通道、基金投资等工作同步推进。”华清智言创始人李强坦言,这种“保姆式”综合服务让他印象深刻。

  最吸引他的,则是雄安新区系统化、前瞻性地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李强敏锐地觉察到,雄安新区在环保、交通、能源等诸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互联互通的,这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全域智能化赋能的空间。

  雄安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雄安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马扬飚介绍,雄安新区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已聚集上下游企业80余家,覆盖硬件、软件、平台、终端等领域,初步形成产业生态集群。

  今年4月,由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组织的“装备强国”高端增材制造雄安行活动顺利举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中交未来智造大厦主题楼宇同步揭牌,推动雄安建设增材制造产业新高地。

  对在雄安新区落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供最高3亿元的资助;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分别给予不超过1亿元的资助……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充分展现了雄安新区在新材料领域的开放姿态与发展潜力。

  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方正表示,增材制造已成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央企总部带动的上下游企业的入驻,为当地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打造“未来场景”汇聚地

  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科创园,技术与应用正实现“双向奔赴”。这个主题楼宇里创新成果琳琅满目,覆盖数字智能、绿色低碳、智慧生活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比赛+评价+交易+风投+孵化+应用”的全链条闭环。

  何为“未来场景”?2023年,河北省委、省政府结合雄安未来发展需要,决定在雄安打造“未来之城场景汇”。作为雄安创新发展的标识性IP,场景汇以系列大赛为媒,汇聚国内外前沿技术,促进先进技术迅速对接市场需求。

  2025年6月10日,参观者在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活动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驾车驶入雄安容东片区地下停车场,就像进入一座规模庞大的“地下城”——95个小区的地下空间互联互通。

  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带来新难题:地面常用导航在地下“失效”,偌大的停车场成了“迷宫”。

  聚焦这一城市发展难题,首届场景汇设置了地下空间安全应急技术应用大赛。比赛中,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铁塔科研团队共同研发的“北斗+5G室分”地下空间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方案脱颖而出。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长路兆铭说,他带领团队成员实际感受、反复测试,利用5G室内分布系统和“5G+北斗组合式定位算法”,攻克了技术难题。

  《雄安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场景,推动未来技术、未来产品快速迭代突破。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河北省委雄安办常务副主任吴海军说,他们的目标是发挥场景汇牵引作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平台。

  场景汇已成功举办两届,汇聚了4700余项高新技术,推动51家科创企业落地雄安。主办方引入数十家投资机构,全过程参与大赛,并在决赛中参与评价。

 

  2025年3月26日,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演示工业机器人运行。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当中医药遇上人工智能,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机。体验者坐在一台医疗设备前,对着镜头拍张“大头照”,对着探头呼口气,伸出手臂让寻脉器把脉……几分钟后,一份体质报告和调养建议就送到手中。

  “我们研发的中医AI辅助诊断设备,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亮相后受到关注。”项目负责人、河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方朝义说,很多医疗机构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联系他进行咨询。

  创新源泉涌动,发展蹄疾步稳。“十五五”时期,是雄安新区迈向新型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这座未来之城正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文字记者:李凤双、张涛、齐雷杰

  视频记者:张硕、苏凯洋、龚璟璐

  海报设计:徐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