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复神鹰青海生产基地:一根碳纤维里的创新密码

小微 2025月07月25日 51352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进位于青海西宁的中复神鹰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一根根直径仅数微米的碳纤维丝在生产线上飞速穿梭。这些看似纤细的黑色丝线,构筑起支撑大国重器的坚韧脊梁。从航空航天到新能源领域,再到民生应用,这里诞生的碳纤维产品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复神鹰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凭借自主干喷湿纺技术和万吨级产能优势,公司正锚定汽车、风电等新赛道,以绿色可回收解决方案破解行业痛点,引领国产高端材料全球突围。

探访中复神鹰青海生产基地:一根碳纤维里的创新密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探访中复神鹰青海生产基地:一根碳纤维里的创新密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复神鹰西宁公司碳纤维生产车间 公司供图

  覆盖全应用场景

  在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根根直径仅数微米的碳纤维丝在设备中不断成型,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成为高性能的碳纤维产品。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各项生产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该基地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这里采用的干喷湿纺技术是企业自主突破的核心技术,充分彰显了我国在碳纤维生产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复神鹰营销中心总监滕杨智介绍。

  在展厅内,记者目睹了碳纤维的多元应用:从航空航天的关键部件,到汽车轮毂的轻量化革新;从新能源领域的风电叶片与储氢容器,到医疗器械以及高端体育器材,其轻质高强的特性正在深刻改变多个行业。滕杨智介绍,公司产品覆盖全场景,围绕风电、碳碳复材、体育休闲等领域开发31个系列定制化产品。

  “我们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创新原点,以产业协同为发展路径。”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健表示,面对全球碳纤维产业的深刻变革,企业将通过更卓越的产品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性价比和更高效的服务体系,助力合作伙伴在行业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她看来,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材料,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关系到重要产业的竞争力,企业有责任为国家战略性需求、新能源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材料支撑。

  碳纤维技术“多点开花”

  面对市场与需求的深刻变化,中复神鹰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关键技术研发与多元化应用领域取得多点突破,实现了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建材集团践行创新驱动与产业报国战略的典范。

  全球首款干喷湿纺超高模量碳纤维为航天器、卫星等提供高精度部件支撑,推动国产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融入国产大飞机战略、实现全球首款干喷湿纺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万吨级制备……技术创新多点开花,有力支撑国家战略与高端应用。

  “集团将持续强化技术协同与资源整合,全力支持中复神鹰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筑牢国产高端碳纤维自主保障体系,与合作伙伴并肩再创新辉煌。”中国建材集团副总裁刘标表示。

  产业落地方面,西宁作为中复神鹰核心产业基地所在地,其清洁能源优势与全方位的产业支持政策,成为培育碳纤维产业发展的沃土。

  西宁甘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永华介绍,西宁正着力打造以中复神鹰为龙头的碳纤维专业园区“园中园”。该园区将重点发展新能源配套应用及体育器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示范项目,并借助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品牌效应,布局发展碳纤维自行车等高附加值体育用品制造项目。

  可回收碳纤维重塑价值链

  站在万吨级生产基地的中控室,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各项生产数据。这里不仅是碳纤维的生产高地,更是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的缩影。

  对于碳纤维行业的发展,中复神鹰相关负责人预测,未来中国碳纤维市场的增长将聚焦汽车交通、轨道交通及热塑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三大领域,而“可回收”属性已成为驱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市场对可回收解决方案的需求将日益迫切。”滕杨智认为,实现材料的闭环循环利用,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可回收碳纤维技术,无疑将成为行业未来强劲的增长引擎。

  西宁正在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扎实的产业实践。陈永华透露,西宁正着力构建国内领先的废弃碳纤维复合材料热裂解与化学回收产业生态,显著降低资源依赖,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纤维产业形成从“制造”到“应用”再到“再生”的闭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树立新标杆。

  在夯实绿色根基的同时,中复神鹰的创新触角正不断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拓展低空经济复合材料、船舶耐腐蚀材料应用,跨界医疗领域研发牙齿修复、人造骨等产品,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中复神鹰正持续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升级迭代注入新动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