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自科技:催化剂产业打底 新兴业务布局初见成效

小微 2025月04月02日 75299

  在中自科技2023年底投产的新工厂内,轰鸣的机器声里跳动着新质生产力的脉搏——机动车尾气催化剂生产线上机械臂正忙着转运组件,挂在高处的屏幕上是每条产线的实时生产数据,智能制造在这里具象化。中自科技在传统的催化剂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储能与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氢能产业链等新兴业务,新兴业务营收呈快速增长态势。

中自科技:催化剂产业打底 新兴业务布局初见成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是在2018年11月1日,时隔6年多后,中央再次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让我们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充满信心。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蓬勃发展起来的,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仍大有可为。会上再次强调民营企业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与公司的发展理念深度契合,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将公司打造成新材料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产业公司。”中自科技董事长陈启章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自科技:催化剂产业打底 新兴业务布局初见成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中自科技:催化剂产业打底 新兴业务布局初见成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催化剂被誉为化工“芯片”,是保卫蓝天白云、推动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20年前,机动车数量开始出现大规模增长,陈启章敏锐观察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污染的严重影响,成立中自科技,通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切入机动车尾气催化剂赛道。谋先则事昌,凭借着技术领先优势,中自科技在这一赛道做到了行业前列,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通过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中自科技构建了“环境催化剂、储能与储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三位一体的业务矩阵,形成梯次化发展战略。

  “中自科技的发展史就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演变史。20年前,中自科技通过与四川大学产学研合作,自主掌握了机动车尾气催化剂从配方到工艺的全部核心技术,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实验室产品到工业产品,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我们也踩过很多坑,吸取了很多教训。但是这些教训反过来成为了经验,帮助我们拥有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共识,将共同开展固态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开发。”陈启章告诉记者。

  当前新兴技术加速迭代,产业变革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来到了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粗放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科技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转型发展的好机遇,谁率先完成转型,就能迎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当下为之奋斗的方向。”陈启章说。

  提升传统催化剂产业效能

  在传统的催化剂领域,中自科技通过对产线进行智改数转,进一步提升能效,并依托在催化材料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加大横向拓展力度,构建了覆盖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业废气治理、氢能源汽车等场景的完整催化产品体系,为公司贡献稳健现金流及利润支撑。

  “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三大类:充电式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车。后两类都需要用到我们的催化剂产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尤其是插电式混动汽车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驱动力。公司乘用车催化剂产品2024年销售突破百万套,其中接近一半为配套新能源汽车。”陈启章说,“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有可为。”

  2023年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苛的排放标准——国六b正式实施。陈启章称:“国七排放标准也将完成制定。每一次排放法规的升级都会带来限制的污染物类别不断增加和排放限值不断降低,公司作为移动污染源催化剂的主要供应商将受益于新法规实施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长。”

  “在机动车尾气催化剂领域,我们跟国外公司经历了跟跑、并跑的阶段,现在部分细分领域我们甚至实现了超越。当前,我们已经为国七排放标准做好了技术储备,无论是汽油、柴油还是天然气领域,都已经万事俱备,只待国七排放标准实施。”陈启章表示。

  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工业催化剂领域,中自科技的目标是实现国产化。当前,中自科技已经成为中石油贵金属蜂窝催化剂产品国内唯一一级供应商,去年成功中标兰州石化8万吨/年丙烯酸及10万吨/年丙烯酸酯装置尾气处理用金属蜂窝贵金属催化剂采购项目。

  大力培育业绩新增长点

  中自科技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精耕细作,大力培育新兴业务和增量业务,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储能与储能+为中自科技正在打造的第二业绩增长曲线,聚焦国内外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需求,公司已形成“电芯模组+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的垂直整合能力,取得了IEC、UN、EN等国际和国内认证,产品覆盖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储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司主要提供储能系统销售和运维两大业务,同时也能为客户提供光伏项目建设、智能微电网整体解决方案等。2023年公司储能和储能+业务的收入不到2000万元,2024年同比实现近4倍的增长,未来公司将加大力度拓展储能市场。”陈启章告诉记者。

  高性能复合材料为公司新兴业务,目前正在进行产能建设,建成后产品应用范围涵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氢能是公司战略布局重要方向。“氢能产业目前处于培育阶段,但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公司从2018年开始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承担了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相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于2024年5月完成项目结题答辩,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陈启章说。

  2024年11月25日,中自科技公告称,公司收到新研氢能三款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开发定点通知,公司将成为新研氢能三款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催化剂定点开发供应商。中自科技称,将继续深耕燃料电池催化剂技术,积极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同时与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企业及产业链伙伴保持紧密合作,快速响应其战略规划和订单需求,积极推动氢燃料汽车产业化快速发展。

  “2023年公司氢能产品线收入仅几十万元级别,2024年便突破百万元大关,今年有望继续突破千万元大关。”陈启章表示,“我们的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产品性能对标国外一流产品,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超越。”

  中自科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三年研发投入逐年增长。“我们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建立了多个中试线,等待市场需求的爆发。短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公司业绩,但长远来看,却是必要的投入。”陈启章说,“民营企业一定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